第259章 生机盎然(1 / 2)
第一节:墨梅映策
嘉靖五年,京城的春意浓重,蔡太傅府上,满院的梧桐在风中瑟瑟。蔡太傅千金蔡敏姬端坐于闺阁之中,纤细的指尖紧紧攥着绣帕,帕角那精致的云雁纹样被揉得满是皱褶。她面前的红木几案上,青瓷茶盏轻叩三声,发出清脆的声响,余音尚未散去,窗外的梧桐叶便簌簌飘落,有几片恰好落在她的肩头,宛如一幅生机盎然的春景图。
“大小姐,宫里刚传的最新消息折子——”贴身侍女匆匆忙忙跑进来,双手捧着朱漆描金的匣子,脚步还未站稳,便忍不住惊呼出声,“圣上给金华羽那篇策论批了八字!”
蔡敏姬听闻,原本有些失神的眼眸微微一动,她缓缓抬起头,望向那匣面的鎏金云纹,思绪不由自主地飘回到去年上元节。那时,鳌山灯会上热闹非凡,人群熙熙攘攘。她在人群中一眼便看到了那个少年——金华羽。他身着雪白长袍,在灯下执笔疾书,专注的神情仿佛周围的喧嚣都与他无关。突然,他下笔用力,墨汁溅在了袍角,像一朵悄然绽开的墨梅。
“这可是天大的幸事啊!”母亲蔡陈氏的声音从屏风后悠悠转出,她莲步轻移,发髻间的珍珠坠子随着她的动作摇曳生光,“御笔朱批,自来都是金榜的保障。以金华羽的才学,此番必定高中,到时可就是我蔡府的乘龙快婿了。”
蔡敏姬却像是被这句话惊到,起身时太过匆忙,竟带倒了一旁的描金铜炉。沉水香的袅袅青烟在空气中划出一道蜿蜒的轨迹,如梦似幻。“母亲可知杨修之死?”她转身,鬓边的金步摇轻轻扫过母亲惊愕的眉梢,声音清冷,“圣眷如沸水烹鲜,最是销骨蚀魂。得到圣上的青睐,未必就是好事。”
侍女们听到这话,都吓得僵在了原地,大气都不敢出,只听见纸窗被风吹得沙沙作响。半晌,母亲蔡陈氏才回过神来,手中的团扇轻轻拍在案上,发出“啪”的一声脆响,语气中带着几分责备:“一介寒士,何德何能引你妄议朝政?你只需做好你分内之事,莫要多言。”
“今科会元策论直指盐政积弊,”蔡敏姬仿若未听见母亲的斥责,她的指尖轻轻抚过匣面,眼中闪烁着复杂的光芒,“他用的是徐文长的笔法,却比那疯子多了三分胆气。”她忽然轻轻笑起来,笑容里却带着一丝深意,“您不记得了?嘉靖帝,没做皇帝前,那些事儿吗?他本无心皇位,却被命运推上了那个位子,一朝大权在握,行事风格愈发难以捉摸。如今金华羽的策论直指盐政,触及各方利益,又得圣上关注,他往后的路,怕是难走。”
母亲蔡陈氏的脸色微微一变,似乎被蔡敏姬的话勾起了某些回忆,但很快又恢复了镇定:“即便如此,这也是他的机遇。若能高中,凭借才华与圣眷,定能在朝堂站稳脚跟。”
“机遇与危机并存罢了。”蔡敏姬轻轻摇头,目光望向窗外渐渐暗下去的天色,暮色已经漫过纱窗,给整个房间都蒙上了一层灰暗的色调。她沉默片刻,将匣子原封不动地交还到内侍手中。茜色裙裾扫过地面,带起满室沉香。“替本宫转告东厂张公公,”她的声音在空荡的厅堂里回荡,清冷而坚定,“就说蔡府愿以千金,换那少年殿试前的三日安眠。”
内侍接过匣子,匆匆退下。蔡陈氏看着女儿,眼中满是不解:“你这是何苦?他能否安眠与我们何干?”
蔡敏姬转过身,看着母亲,目光平静:“母亲,金华羽之才,不该被这些纷扰折损。我既心许于他,便想尽我所能护他一时周全。殿试关乎他的前程,若能让他在这关键的时刻安心准备,也算我为他做的一点事。”
蔡陈氏还欲再言,却见女儿心意已决,只好轻叹一声:“罢了罢了,你自己的事儿,自己拿主意吧。只是你要明白,这朝堂风云变幻,你插手其中,怕是会惹来麻烦。”
“女儿明白。”蔡敏姬微微欠身,目送母亲离开房间。待母亲的身影消失在门外,她缓缓走到窗前,推开窗户,秋风扑面而来,带着丝丝寒意。她望着窗外那在秋风中摇曳的梧桐,心中暗自思忖,金华羽,你可知道,我为你做的这一切?而你,又能否在这复杂的朝堂中,守住自己的初心?
几日后,京城的大街小巷都在传颂着金华羽的名字,人人都道他是今科状元的热门人选。而蔡府,也因为蔡敏姬的那一番举动,悄然陷入了一场暗流涌动之中。东厂的张公公收到蔡府的消息后,嘴角微微上扬,露出一丝意味深长的笑容:“这蔡家大小姐,倒是有趣。不过,这金华羽究竟有何魅力,能让她如此上心?”
与此同时,金华羽正在自己的住处专心准备殿试。他虽听到外界的种种传闻,但一心扑在学问上,对那些名利之事并未过多在意。然而,他并不知道,一场围绕着他的风波,正悄然来袭。
殿试那日,天空格外晴朗,阳光洒在紫禁城的琉璃瓦上,熠熠生辉。金华羽身着一袭素色长袍,手持书卷,稳步走进考场。他的眼神坚定而自信,仿佛世间的一切纷扰都无法动摇他的决心。而此时,在考场之外,蔡敏姬身着华服,站在远处默默地望着考场的方向,心中默默祈祷着金华羽能够一切顺利。
“金华羽,愿你此去,不负初心,亦不负我这番心意。”她轻声呢喃,微风拂过,将她的话语带向远方。
第二节:簪缨阁梦录
蔡府西偏厅的冬日暖阁,仿若尘世之外的静谧天地,却又被世家的烟火与纠葛填得满满当当。雕花窗棂透进几缕稀薄日光,给屋内笼上一层暖煦光晕。蔡敏姬一袭月白锦缎长裙,端坐在紫檀木椅上,专注地批阅着田庄账册,那修长手指不时在账页上轻点,眉眼间尽是聪慧与笃定。
紫檀几案上,摊开的《兰亭序》拓本被朱砂批注染得斑驳,似在诉说着主人对墨宝的痴迷与钻研。铜兽炉中沉水香袅袅升腾,香气悠悠,萦绕在暖阁的每一处角落,让人心神安宁。外头传来小厮通传声,蔡敏姬微微抬眸,放下手中朱笔。
蔡太傅拄着犀角杖,缓缓踱入。他身着一袭深青色长袍,衣袂飘飘,虽已年逾花甲,却依旧精神矍铄,眼眸中透着睿智与威严。见满架诗笺,他抚须而笑:“敏姬,又在批改诗社课业?昨夜你那首《满庭芳·雪霁》,连老夫都觉有林和靖遗风。”
蔡敏姬闻言,连忙起身裣衽,玉佩轻响,宛如泠泠珠玉之声:“女儿不过是依父亲《咏雪诗话》推敲,怎敢与先贤并论。父亲,东庄租税折子已核过三遍,今年盐课需增拨两成方能抵漕运损耗。”她声音清脆,不卑不亢,话语间尽显对家中事务的熟稔与担当。
就在这时,蔡恒信猛地掀帘闯入,狐裘扫落案上墨盒,溅了满纸狼藉。他身着华丽貂裘,面容英俊却带着几分年少的骄纵与莽撞:“姐姐好大的威风!昨儿巡抚设宴,满城公子哥儿都在吟咏你的《雪赋》,偏生有人拿这辞章向父亲讨盐引——做文章做到市侩嘴里,也不怕污了笔墨!”
蔡敏姬面色平静,不慌不忙地以帕拭手,眉梢微动,目光看向蔡恒信,眼中既有包容又有几分训诫:“信弟此言差矣。《盐铁论》早明言‘通商惠工’,父亲推行新法,女儿自当以笔为刃。倒是你,月前许诺为义庄缮写《春秋》,至今未见一字。”她言辞恳切,条理清晰,将蔡恒信的无理取闹轻轻化解,又巧妙地指出他的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