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常识大全(2 / 2)
414.鼻高不现孔,鼻梁高挺且鼻孔不外露。
415.咽中津液得上味,口中津液味道美妙。
416.舌薄广长可覆面,舌头薄、宽、长能覆盖面部。
417.梵音深远,声音洪亮而深远。
418.眼色绀青,眼睛呈现绀青色。
419.睫如牛王,睫毛像牛王的睫毛一样整齐美丽。
420.眉间白毫右旋宛转,眉间白毫向右旋转且优美。
421.顶成肉髻相,头顶有肉髻。
422.手足网缦相,手脚有网状纹路。
423.手足柔软如兜罗绵,手脚柔软如细软的棉。
424.足趺高满相,足背高且圆满。
425.足跟广平相,足跟宽阔且平整。
426.指长纤圆,手指修长且圆润。
427.指间雁王相,手指间如同雁王的蹼。
428.手纹明直,手上纹路清晰且正直。
429.手纹细润,手上纹路细腻且润泽。
430.脐深圆好,肚脐深且圆。
431.脐不出入,肚脐不突出也不凹陷。
432.腹不现筋,腹部不显现筋脉。
433.腹细匀适,腹部纤细且匀称。
434.身不倾动,身体稳定不摇晃。
435.身持重,身体稳重。
436.身大直,身体高大且正直。
437.身长齐膝,身高与膝盖平齐。
438.阴藏相,生殖器隐藏。
439.毛孔生香,毛孔散发香气。
440.身毛右旋,身上毛发向右旋转。
441.皮不沾尘,皮肤不沾染灰尘。
442.两肩圆满,双肩饱满。
443.肩圆大,肩膀圆润宽大。
444.腋下平满,腋下平坦饱满。
445.容仪具足,容貌仪态完美。
446.面轮修广,面部圆润宽广。
447.颜貌舒泰,面容安详舒适。
448.面如满月,面容如同满月般圆润。
449.威容远震,威严的容貌令人敬畏。
450.目绀青色,眼睛呈现绀青色。
451.眼如青莲华叶,眼睛如同青莲华的叶子。
452.唇色赤好如频婆果,嘴唇颜色鲜红如频婆果。
453.齿方整鲜白,牙齿整齐洁白。
454.齿根渐次圆利,齿根逐渐圆润锋利。
455.鼻修高直,鼻子修长且挺直。
456.鼻不现孔,鼻孔不外露。
457.目净修广,眼睛纯净且宽广。
458.目相修广,眼睛的形状修长宽广。
459.眉长而绀,眉毛修长且呈绀色。
460.眉高而长,眉毛高且长。
461.耳厚广大修长,耳朵厚实宽大且修长。
462.耳轮成就,耳轮完整美观。
463.两颊隆满,两颊丰满。
464.发美而长,头发美丽且修长。
465.发绀青如螺,头发绀青如同螺壳。
466.发不乱,头发整齐不凌乱。
467.发柔软,头发质地柔软。
468.发不稀,头发浓密不稀疏。
469.发润泽,头发有光泽且润泽。
470.顶骨坚实,头顶骨头坚实。
471.额广平正,额头宽阔平整。
472.人相不缺,人的相貌没有缺陷。
473.唇如频婆果色,嘴唇颜色如频婆果。
474.面广而殊好,面部宽广且特别美好。
475.面如秋满月,面容如同秋天的满月。
476.颜貌炜烨,容貌光彩照人。
477.身皮金色,身体皮肤呈现金色。
478.身光面各一丈,身体和面容都有一丈的光芒。
479.皮薄细滑不受尘水,皮肤薄、细腻光滑,不沾染灰尘和水渍。
480.光影常照身,光芒和影子常常映照在身上。
481.身如狮子,身体像狮子一样威武。
482.行如鹅王,行走如同鹅王般优雅。
483.头如摩陀那果,头部如同摩陀那果的形状。
484.身毛右旋绀色,身上的毛发向右旋转且呈绀色。
485.毛端右旋,毛发的尖端向右旋转。
486.手纹明好,手上的纹路清晰美好。
487.手软如棉,手部柔软如同棉花。
488.手过膝,手臂长过膝盖。
489.指爪狭长薄润光,指甲狭长、薄且润泽有光泽。
490.指圆而纤,手指圆润纤细。
491.指节骨不现,手指关节的骨头不显现。
492.指文庄严,手指的纹理庄严。
493.脉深不现,血管深藏不外露。
494.踝不现,脚踝不突出。
495.身清洁,身体干净清洁。
496.脐深右旋,肚脐深且向右旋转。
497.脐厚不凹,肚脐厚实不凹陷。
498.皮肤细软,皮肤细腻柔软。
499.身不曲,身体挺直不弯曲。
500.身端直,身体端正笔直。
501.佛教中的“四圣六凡”,四圣指佛、菩萨、缘觉、声闻,六凡指天、人、阿修罗、畜生、饿鬼、地狱。
502.天众福报深厚,但仍未脱离轮回之苦。
503.人众有苦有乐,具备修行解脱的机会。
504.阿修罗众嗔心较重,常与天众争斗。
505.畜生众愚痴无明,饱受生存之苦。
506.饿鬼众常处于饥饿渴求的状态。
507.地狱众遭受极度的痛苦折磨。
508.佛教的“三无性”,分别是相无性、生无性、胜义无性。
509.相无性指一切事物的相状没有真实的自性。
510.生无性表明事物的产生并非自有其性。
511.胜义无性指超越世俗认识的真实无自性。
512.“佛性三因”包括正因佛性、了因佛性、缘因佛性。
513.正因佛性是众生本具的成佛正因。
514.了因佛性通过智慧了达佛性。
515.缘因佛性借助外缘修行显发佛性。
516.佛教的“三解脱门”之空解脱门,观一切法空无自性。
517.无相解脱门,了知诸法无相。
518.无愿解脱门,对一切法无所愿求。
519.佛教的“八识心王”包括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末那识、阿赖耶识。
520.前六识对外境进行分别和感知。
521.末那识执着于自我。
522.阿赖耶识含藏一切种子。
523.佛教的“五种不还果”,即中般涅盘、生般涅盘、有行般涅盘、无行般涅盘、上流色究竟涅盘。
524.中般涅盘者于中有阶段证入涅盘。
525.生般涅盘者生于色界不久即证涅盘。
526.有行般涅盘者需勤加修行方能证涅盘。
527.无行般涅盘者自然证得涅盘。
528.上流色究竟涅盘者上升至色界最高处证涅盘。
529.佛教的“五种性说”,即声闻种性、缘觉种性、菩萨种性、不定种性、无种性。
530.声闻种性者听闻佛法而证果。
531.缘觉种性者独自觉悟。
532.菩萨种性发大菩提心。
533.不定种性者修行成果不定。
534.无种性者难以成佛。
535.佛教的“五种三昧”,即常坐三昧、常行三昧、半行半坐三昧、非行非坐三昧、随自意三昧。
536.常坐三昧侧重于长时间静坐。
537.常行三昧以长时间行走修行。
538.半行半坐三昧则是两者结合。
539.非行非坐三昧不拘形式。
540.随自意三昧依个人心意修行。
541.佛教的“五种智慧”,即大圆镜智、平等性智、妙观察智、成所作智、法界体性智。
542.大圆镜智如实映现一切。
543.平等性智平等看待一切众生。
544.妙观察智善于观察诸法差别。
545.成所作智成就利益众生之事。
546.法界体性智证悟法界本体。
547.佛教的“五乘教法”,即人乘、天乘、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
548.人乘守五戒,得人身。
549.天乘修十善,生天界。
550.声闻乘听闻佛法,证阿罗汉果。
551.缘觉乘独自觉悟,证辟支佛果。
552.菩萨乘发菩提心,行菩萨道,成就佛果。
553.佛教的“五停心观”之不净观,对治贪欲。
554.慈悲观,对治嗔恨。
555.因缘观,对治愚痴。
556.念佛观,对治业障。
557.数息观,对治散乱。
558.佛教的“五重玄义”,即释名、辨体、明宗、论用、判教相。
559.释名解释经论的名称。
560.辨体探究经论的本体。
561.明宗阐明修行的宗旨。
562.论用论述经论的作用。
563.判教相判别所属的教相。
564.佛教的“五蕴无我”,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皆无独立不变的我。
565.色蕴是物质现象。
566.受蕴是感受。
567.想蕴是想象。
568.行蕴是意志和行为。
569.识蕴是认识和分别。
570.佛教的“五根五力”,五根是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五力是信力、精进力、念力、定力、慧力。
571.信根生信力,坚定信仰。
572.精进根生精进力,不懈努力。
573.念根生念力,铭记不忘。
574.定根生定力,心定不乱。
575.慧根生慧力,洞察真理。
576.佛教的“五位百法”,包括心法、心所有法、色法、心不相应行法、无为法。
577.心法是八种识。
578.心所有法是心的各种作用。
579.色法是物质现象。
580.心不相应行法是假立的法。
581.无为法是涅盘境界。
582.佛教的“五种禅定”,世间禅、出世禅、出世间上上禅、小乘禅、大乘禅。
583.世间禅是凡夫所修。
584.出世禅超越世间。
585.出世间上上禅最为殊胜。
586.小乘禅侧重于个人解脱。
587.大乘禅强调普度众生。
588.佛教的“五无间罪”,杀父、杀母、杀阿罗汉、出佛身血、破和合僧。
589.。
589.小乘禅侧重于个人解脱。
590.大乘禅强调普度众生。
591.佛教的“五无间罪”,杀父、杀母、杀阿罗汉、出佛身血、破和合僧。
592.杀父是极大的罪恶。
593.杀母违背孝道。
594.杀阿罗汉断众生解脱之缘。
595.出佛身血伤害佛身。
596.破和合僧破坏僧团团结。
597.佛教的“五浊恶世”之劫浊,时代混乱。
598.见浊,见解错误。
599.烦恼浊,烦恼众多。
600.众生浊,众生身心不净。
601.命浊,寿命短暂。
602.佛教的“五时说法”,华严时、阿含时、方等时、般空性、法华涅盘时。
603.华严时说《华严经》。
604.阿含时说四谛、十二因缘等小乘教法。
605.方等时广说大小乘教义。
606.般若时说般若空性。
607.法华涅盘时说《法华经》和《涅盘经》。
608.佛教的“五种忏悔法”,作法忏、取相忏、无生忏、观心忏、实相忏。
609.作法忏依戒律作法忏悔。
610.取相忏见佛菩萨等相忏悔。
611.无生忏观诸法无生忏悔。
612.观心忏观心无常忏悔。
613.实相忏证悟实相忏悔。
614.佛教的“五戒十善”,五戒是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十善是身三善、口四善、意三善。
615.身三善是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
616.口四善是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
617.意三善是不贪欲、不嗔恚、不邪见。
618.佛教的“五眼六通”,五眼是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六通是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神足通、漏尽通。
619.肉眼是凡人之眼。
620.天眼能看到肉眼看不到的。
621.慧眼能洞察真理。
622.法眼能知佛法。
623.佛眼圆满无碍。
624.佛教的“五明论”,声明、工巧明、医方明、因明、内明。
625.声明研究语言文字。
626.工巧明包括工艺技术。
627.医方明治病救人。
628.因明是逻辑推理。
629.内明是佛法真谛。
630.佛教的“五趣”,即地狱趣、饿鬼趣、畜生趣、人趣、天趣。
631.地狱趣受苦无尽。
632.饿鬼趣饥渴难耐。
633.畜生趣愚痴蒙昧。
634.人趣苦乐参半。
635.天趣享天福。
636.佛教的“五种涅盘”,自性清净涅盘、有余涅盘、无余涅盘、无住涅盘、究竟涅盘。
637.自性清净涅盘本具佛性。
638.有余涅盘断烦恼但余依身。
639.无余涅盘身心俱灭。
640.无住涅盘不住生死涅盘两边。
641.究竟涅盘圆满成佛。
642.佛教的“五盖”,贪欲盖、嗔恚盖、睡眠盖、掉悔盖、疑盖。
643.贪欲盖使人沉迷欲望。
644.嗔恚盖心生嗔怒。
645.睡眠盖昏沉懒惰。
646.掉悔盖心思浮躁懊悔。
647.疑盖对佛法生疑。
648.佛教的“五阴炽盛苦”,色阴、受阴、想阴、行阴、识阴过度炽盛带来痛苦。
649.色阴是物质身体。
650.受阴是感受。
651.想阴是想象。
652.行阴是意志行为。
653.识阴是认识分别。
654.佛教的“五种福田”,恩田、敬田、悲田、苦田、德田。
655.恩田对有恩之人报恩。
656.敬田尊敬有德者。
657.悲田怜悯苦难者。
658.苦田帮助受苦之人。
659.德田弘扬德行。
660.佛教的“五种精进”,被甲精进、加行精进、无下精进、无退精进、无足精进。
661.被甲精进如战士披甲上阵。
662.加行精进努力修行。
663.无下精进不自卑。
664.无退精进不退转。
665.无足精进不知足。
666.佛教的“五重唯识观”,遣虚存实识、舍滥留纯识、摄末归本识、隐劣显胜识、遣相证性识。
667.遣虚存实识遣除虚妄,留存真实。
668.舍滥留纯识舍弃繁杂,留存纯粹。
669.摄末归本识摄末流归根本。
670.隐劣显胜识隐去劣相,显扬胜相。
671.遣相证性识遣除相状,证悟本性。
672.佛教的“五种佛身”,法身、报身、应身、化身、等流身。
673.法身是佛法的本体。
674.报身是修行的果报。
675.应身应众生之机而现。
676.化身变化无穷。
677.等流身与众生相似而度化。
678.佛教的“五种忏悔心”,恐怖心、厌离心、菩提心、怨亲平等心、观罪性空。
679.恐怖心畏惧恶业果报。
680.厌离心厌恶恶业。
681.菩提心为利众生忏悔。
682.怨亲平等心对怨亲一视同仁。
683.观罪性空观罪业本性空无。
684.佛教的“五根增长”,信根增长、精进根增长、念根增长、定根增长、慧根增长。
685.信根增长坚定信仰。
686.精进根增长不懈努力。
687.念根增长正念分明。
688.定根增长心定不乱。
689.慧根增长智慧增长。
690.佛教的“五种神通”之神足通,变化自在。
691.天眼通,见六道众生生死苦乐。
692.天耳通,闻六道众生苦乐忧喜语言。
693.他心通,知他人心思。
694.宿命通,知自身及众生过去世。
695.佛教的“五蕴皆空”,色、受、想、行、识皆空无自性。
696.色蕴为空,物质无常。
697.受蕴为空,感受无常。
698.想蕴为空,想象无常。
699.行蕴为空,行为无常。
700.识蕴为空,认识无常。
701.佛教的“五种善巧方便”,随顺巧方便、立要巧方便、异相巧方便、逼迫巧方便、报恩巧方便。
702.随顺巧方便随顺众生根性。
703.立要巧方便立下要求引导。
704.异相巧方便以不同相状示教。
705.逼迫巧方便迫使众生觉悟。
706.报恩巧方便报众生之恩而施教。
707.佛教的“五种佛土”,凡圣同居土、方便有余土、实报庄严土、常寂光土、唯心净土。
708.凡圣同居土凡夫与圣者共居。
709.方便有余土修方便道断见思惑。
710.实报庄严土证一分法身。
711.常寂光土佛之境界。
712.唯心净土心净则土净。
713.佛教的“五种三昧耶”,佛部三昧耶、莲华部三昧耶、金刚部三昧耶、宝部三昧耶、羯磨部三昧耶。
714.佛部三昧耶具佛之功德。
715.莲华部三昧耶具慈悲。
716.金刚部三昧耶具坚固。
717.宝部三昧耶具富贵。
718.羯磨部三昧耶具事业。
719.佛教的“五种菩提”,发心菩提、伏心菩提、明心菩提、出到菩提、无上菩提。
720.发心菩提初发求道之心。
721.伏心菩提降伏烦恼。
722.明心菩提明了自心。
723.出到菩提出离生死。
724.无上菩提成就佛果。
725.佛教的“五种念佛法门”,持名念佛、观像念佛、观想念佛、实相念佛、礼拜念佛。
726.持名念佛称念佛名。
727.观像念佛观佛形象。
728.观想念佛观想佛之功德。
729.实相念佛悟佛法实相。
730.礼拜念佛礼拜佛身。
731.六波罗蜜:也称为六度,具体为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
732.六相:包括总相、别相、同相、异相、成相、坏相。
733.六时:指昼三时(晨朝、日中、日没)和夜三时(初夜、中夜、后夜)。
734.六种阿含经:分别是长阿含、中阿含、增一阿含、杂阿含。
735.六根清净:指眼、耳、鼻、舌、身、意六种感官的纯净无染。
736.六尘不染:色尘、声尘、香尘、味尘、触尘、法尘六种外境不能染污自心。
737.六通:指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神足通、漏尽通六种神通。
738.七觉支:包括择法觉支、精进觉支、喜觉支、轻安觉支、念觉支、定觉支、行舍觉支。
739.八正道: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
740.八苦: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会苦、爱别离苦、求不得苦、五阴炽盛苦。
741.八风:利、衰、毁、誉、称、讥、苦、乐。
742.八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末那识、阿赖耶识。
743.九华山: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是地藏菩萨的道场。
744.九品往生:往生净土的九个阶位。
745.九住心:修行过程中的九个阶段的心住状态。
746.十善业: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不贪欲、不嗔恚、不邪见。
747.十波罗蜜:在六波罗蜜基础上加上方便波罗蜜、愿波罗蜜、力波罗蜜、智波罗蜜。
748.十二因缘:无明、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老死。
749.十八界:六根、六尘、六识的合称。
750.十八罗汉:指佛教传说中十八位永住世间、护持正法的阿罗汉。
751.二十诸天:佛教护法神。
752.三十七道品:包括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正道分。
753.五百罗汉:通常指佛陀在世时常随教化的大比丘众五百阿罗汉。
754.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观世音菩萨的一种化相。
755.万字符(卍):象征吉祥、功德圆满。
756.放生:释放被捕获的生物,体现对生命的尊重和慈悲。
757.伽蓝:指佛教寺庙。
758.挂单:指行脚僧到寺院投宿。
759.开示:高僧大德对弟子或信众进行的教导和启示。
760.公案:禅宗用以启迪智慧的故事或问题。
761.加持:通过佛菩萨或高僧的力量给予护佑或增强某种力量。
762.回向:将自己所修的功德回转给特定的对象或众生。
763.妙德:美好的品德和特质。
764.妙行:微妙而殊胜的修行行为。
765.定慧等持:定学与慧学并重,保持平衡。
766.空性:指一切事物的本质为空,无自性。
767.相续:指因果报应的连续不断。
768.施主:提供财物或帮助的人。
769.慈悲喜舍:四种无量心,即慈悲、欢喜、舍离。
770.涅盘城:比喻涅盘的境界。
771.药师佛:东方净琉璃世界的教主。
772.曼陀罗:一种佛教图案,具有特定的象征意义。
773.精进波罗蜜:努力修行,不懈怠。
774.禅茶一味:在品茶过程中领悟禅道。
775.耳根圆通:通过耳根修持达到圆通境界。
776.香花供养:用香和花供奉佛菩萨。
777.觉照:保持清醒的觉察和观照。
778.转识成智:将八识转化为智慧。
779.无碍解脱:没有障碍,获得解脱。
780.法界无碍:对法界的体悟达到无障碍的境界。
781.善知识:指正直而有德行,能教导正道的人。
782.功德无量:形容所做的善事具有极大的功德。
783.福慧双修:同时修习福德和智慧。
784.离苦得乐:摆脱痛苦,获得快乐。
785.如如不动:保持内心的平静和安定,不为外境所动。
786.三轮体空:在布施等行为中,做到施者、受者和所施之物皆空的境界。
787.心无挂碍:心中没有牵挂和妨碍。
788.无念为宗:以无念作为修行的宗旨。
789.明心见性:明白自己的本心,见到自己的本性。
790.不二法门:指超越相对、差别之一切绝对、平等真理的教法。
791.直指人心:直接指向人的内心,引导其觉悟。
792.当下即是:强调把握当下的重要性。
793.真空妙有:真空不碍妙有,妙有体现真空。
794.一念三千:一念之中具足三千世界的诸法性相。
795.法身大士:指已证得法身的菩萨。
796.报身佛:佛的三种身之一,是佛因智慧功德而成就的圆满色身。
797.化身佛:为度化众生而变现的各种身形。
798.方便法门:为引导众生入佛道而采用的灵活方法。
799.清净心:没有烦恼和杂念的心。
800.平等性智:菩萨所证得的智慧之一。
801.大圆镜智:如来的智慧,如同大圆镜般能映现一切。
802.妙观察智:善于观察诸法实相的智慧。
803.成所作智:成就所作事业的智慧。
804.因地修行:在修行过程中尚未证果的阶段。
805.果地成就:达到修行的最终成果或境界。
806.法云地:菩萨修行的一个阶位。
807.欢喜地:菩萨十地中的初地。
808.离垢地:菩萨修行的一个阶段,远离烦恼污垢。
809.发光地:菩萨修行的阶位之一,智慧之光显现。
810.焰慧地:具有炽盛智慧火焰的境界。
811.难胜地:菩萨修行的一个层次,难以被战胜。
812.现前地:各种功德在眼前显现的阶位。
813.远行地:修行进入更深远境界的阶段。
814.不动地:心不动摇的境界。
815.善慧地:具有善巧智慧的境地。
816.法流水:佛法如流水般滋润心田。
817.慧灯:智慧的明灯,能照亮无明黑暗。
818.觉海:觉悟的海洋,形容佛法的深广。
819.心香:内心的虔诚和敬意。
820.法语:佛法的言语或高僧的教导。
821.庄严国土:使国土变得庄严美好。
822.利乐有情:利益和安乐一切有情众生。
823.无量光佛:阿弥陀佛的别称,代表光明无量。
824.无量寿佛:阿弥陀佛的另一别称,象征寿命无量。
825.往生净土:往生到清净庄严的佛国净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