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14章 甲骨文(1 / 1)
第914章甲骨文
有人问了,一件那么优秀的乾隆早期官窑烧制的青花水盂为什么连一百万都卖不到,这么不值钱么?
这个问题徐景行心里有答案,答案有两种。
第一种答案就是大众被古玩市场的行情给误导了,平时普通人接受到的跟古玩相关的信息都是什么盘子什么碗的卖了几百万几千万甚至上亿的天价,听的多了就会以为古董都很你之前,尤其是跟官窑二字联系在一块以后,这种误会更深。为啥?因为官窑出产的瓷器是皇家专用的,皇家专用能不值钱吗?
可事实上并非如此,官窑瓷器也有便宜货,哪怕是乾隆早期生产的官窑瓷器也不例外,一些相对比较冷门的器型更是如此。
而这水盂就是一种相对比较冷门的物件,在乾隆早期更是如此,因为水盂这东西其实就是磨墨时往砚台里倒水的器皿,说白了就是一个储水的器具,这玩意儿的可代替性太强了,随便一个盘子碗甚至半个葫芦都能代替,所以在早期还真不太受人重视,就算有生产,器型也是很普通的罐、盆形,直到清末甚至民国时期,水盂的造型才开始变得多种多样起来,其中最多的就是各种仿生形状的水盂,那样的水盂功能不变,但看起来就多了很多趣味性。
另外这种造型中规中矩的水盂,在识货人眼里是个水盂,可在普通人眼里就是一个小罐子,而且尺寸相对较小,很大几率会被当成鸟食罐来对待。
徐景行拿到的这只水盂就是这种情况下的产品是,虽然其他方面的元素都无可挑剔,奈何功能定位太过尴尬,在市场上处于一个不上不下的位置,卖不上大价钱也就不稀奇了。
至于另外一种答案,则依然是犯了跟他差不多的错误,那就是太不把钱当钱了。是,这只水盂卖不到一百万,就算到了拍卖会上也就七化就已经非常繁盛了,一些青铜器皿的制作工艺连现代人都叹为观止。
度过青铜时代以后,青铜依然活跃在历史长河中,不过绝大多数的青铜被打造成了礼器或者观赏器,让青铜文化从实用器和礼器阶段发展到了礼器和观赏器阶段,算是青铜文化的一个小小的生化。
所以青铜器从很早开始就被定义为重器,官方也一度紧缩古青铜器的交易范围,目的就是为了避免青铜器的流失,因为一些时代久远或者制作精美的青铜器实在太过贵重,若是因为私人交易而丢失或者损坏,那坏掉的可不止一件古董,还很有可能是一段历史,尤其是商周时期的青铜器,在考古学家和历史学家眼里那就是一本本史书,现在的很多历史和文化都是通过解析出土的青铜器而得到的。
当然,也不是说所有的青铜器都很贵重,相反市面上充斥着大量的劣质古青铜器,市场价值低得很。
但徐景行从风知欢那儿顺手牵羊牵来的这只青铜器显然不是那种劣质的大路货,而是货真价实的好东西,别的不说,光看上边的一连串他都不认识的铭文就不难知道,这是真正的重器。
一般的青铜器上可不会刻这么多文字,还是那么多他徐景行都不认识的文字。
徐景行对文字的认知程度可能不如那些专业的古文字专家,可也不是一无所知,相反,他能很流利很顺畅的书写常见的各种古文字,各种字体简繁字就不用说了,那是基本功,大小篆书他特能写,像是八思巴文、金文等字体也难不倒他,连相对偏门的东巴文他都能写点,甚至认识上百个甲骨文。
没办法,做雕刻的如果不会点篆字、金文啥的,你好意思说自己是个雕刻大师么?
所以他一眼就认出来了,这只青铜器上的铭文正是让无数古文字专家以及商周历史专家为止倾倒的甲骨文。
而且他可以肯定,这只青铜器上的甲骨文绝对不是伪造的,一般人可伪造不出那种古拙的神韵,就算真正的做旧高手或者仿写高手也写不出来,毕竟现代人跟古代人对文字的理解是完全不同的。
本书来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