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49章 陆宋形势(2 / 2)
陆贺沉吟良久,缓缓开口:「我等虽是罪族,然不忘大宋之法度。我陆家有书香,有宗谱,有礼序,有法理,此岛若真成国,当由我辈士族共议而立,岂容一范家专权独断?」
「爹,那我们……」
「召诸家子弟来议。」陆贺抬起头,眼神清冷如刀,「我们要起一场‘正统之议’。立宗主会盟,定岛中礼制章程,推长者为总首,每庄设代表,岛中大小之事共议共决。」
「我们不立王,但可立法。」
「我们不称帝,但要众宗族知晓:此岛有祖、有宗、有议会,有秩序,非他范氏一家之地。」
「至于金陵……」他声音渐低,口气却愈发坚定,「五十年后再来说吧。到那时,大明也得问问,岛上这群亡命者,是不是已经成了一个新的中华。」
那一夜,灯火通明至天明,陆家议堂内,众家庄主悄然云集。
吕宋岛南岸海风轻拂,奎松湾水波不兴,范家庄的红砖高墙内,晨钟甫响,号角随之。三千屯兵已列队于操场之上,身披藤甲,手执棍戟枪刀,左右列伍分明,军容整肃如山。范忠立于寨门楼台,俯视人潮,眼中无惧,眉间藏志。
这位从高雄败走、在吕宋重立家国的武夷山绿林好汉,如今已非昔日郁郁不得志的亡命将。他统领下的范家庄,粮足马壮,号令严明,已是全岛之中最具实力的霸主之一。
岛上如今聚集了超过七万余口汉人与土著,大体分为三股势力:
其一,范氏独立体系。以奎松湾为据点,设营屯田,开渠筑坝,制盐煮铁。范义负责农政,劝课开垦,设「五户连保制」,每村十保为「营」,自行推举「主簿」与「寨正」,屯田之外,另设兵工坊与书塾教学,凡能识字者皆记入军民册。
其二,陆氏诸庄各据山川水险,依照大明的安排设三十里一码头,每码头为一族之封。诸如陆贺、陆九思一系,迁徙至岛北平原;江南陈、吴、张等名门支脉亦多附会其下。然因无统一调度与治军之法,多数庄园内仍奉宋制,严行士庶之隔,家丁、佃农、贱隶依旧,贫富悬殊,风气颓唐。
有庄园内悬「大中祥符」之年号,有自称「闽国司马」、甚至「中兴大宋太保」者者,形式各异,章服杂乱,渐成「岛上列国」之象。朝见之礼无从统一,互通文告更时有冲突,时而为水利争执,时而为佃户械斗,岛内已有「乱庄」之称。
其三,内陆群山与溪谷之间,仍藏有伊洛克与他加禄土著部落,他们或与汉人互市,或伏林间为盗。有些庄园买通部落族长,引其为仆为兵,设「山军」以为前锋,却亦无数次遭反噬。范忠曾言:「民未服教,徒使之为兵,是养虎自啮。」
于此局势下,范氏声名渐起,逐渐成为岛上诸宗族的效法对象。已有数十小庄园自愿附于范家旗帜之下,接受屯田军法,遣子弟入范家书院学习大明义务教育与新政书牍。
此日,范义自田间归来,入书堂面见兄长,献上一份地图。图上,范家领地为红线所圈,外围则以蓝墨标记出近月来接受其招抚之各庄。
「兄长,若再得东北诸河两岸,与内陆那几家迁民合一,便可开通直通岛中平原的水路。我等不必对诸庄动兵,只需供谷与种,招其童入学,三年之后,不战而统。」
范忠沉吟不语,手指轻敲桌面。片刻,缓缓言道:「岛上无主太久,诸侯林立如春秋。大宋既亡,若无大明法度,自立者终成草寇。然我辈岂愿为草?若能成岛上第一正统,自设议会、税法、书塾、律典,便是重立人间之国。非宋非明,而为岛上之新政也。」
范义闻言,默然许久,终起身拱手:「当从兄命。」
同一时间,南海道使者林元仲于高雄港口开坛起锚,巡航陆宋全岛宣布金陵国会通令:凡岛上流放者,若能自行建议自治制度、设治所、开田课税、举官兴学,并年年献表与金陵者,五十年后可申请入籍大明,纳地为郡,官可内授。
林元仲语毕,众人哗然。
一个新世界,或已在这火热的赤道岛屿之上悄然诞生。
范家在南,铁血新政正盛;陆家在北,书香宗盟初成。
吕宋之岛,正从流放地,渐渐变作文明碰撞之所。一场无声的竞争,已然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