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1章 河南丈田试行!沈念的济世父亲与岳(1 / 2)
第121章河南丈田试行!沈念的济世父亲与岳丈
正月初八。
就在许多官员还在讨论着沈念与光懋关于一条鞭法的论辩之时。
张居正又有了新动作。
“以河南承宣布政使司为试点,全面丈量田亩,限一年之内完丈,造册缴报。”
此举,就如一道响雷在无数官员的耳畔炸响。
令许多人都甚是惊讶!
丈量田亩,并非只是派遣胥吏丈量田地、记录在册而已。
其意味着平均赋役。
意味着对当下赋役制度的彻底颠覆,将触及无数人的利益,尤其是皇家宗藩、豪门大户。
自正德年间起,便有许多心系底层百姓的官员想要推行丈田。
然而,阻力重重。
地方上的老滑官吏不敢得罪宗藩巨室,乡里官衙的奸胥滑吏、不法豪富沆瀣一气,瞒报谎报,不予执行。
嘉靖六年,江南曾掀起一阵丈田热。
嘉靖皇帝特下圣旨强调:丈田清赋,着江南巡抚、都御使斟酌处置,着实举行。
然历经四年。
得到的结果却是:未闻有一人遵奉举行,查出虚荒田地一亩,清出飞走欺隐税粮一石。
可见,反对者是多么猖獗,想要清丈田亩是多么困难。
当下。
在张居正的强权之下,朝廷已在福建、江西、山东陆续丈量田亩,施行一条鞭法。
先选福建、江西(广义上的江南),乃是因江南税收较高,朝廷国库空虚,不得不行此策,增加田赋收入。
然后选择山东,乃是因山东供给着北境军粮,关系着北境安危,即使阻力重重,也必须要试行。
而今,试点河南,意义截然不同。
因为河南大概率是两京十三省中最难啃的一块骨头。
河南因地势原因,田亩甚多,隐藏的田亩数量远超福建与江西。
以其为试点,注定非常困难。
另外还有一个巨大难点。
河南宗藩甚多,他们乃是霸占土地的最大地主。
曾有人道:中州地半入藩府;还有人道:惟余芳草王孙路,不入朱门帝子家。
这里的中州,指的便是河南。
由此可见,面临的难度将会有多大。
张居正欲以最难改革的河南为试点,显然是故意为之。
河南丈田若能成功,意味着朝廷不久后便会将丈田之法施行全国,同时也意味着一条鞭法会施行全国。
意义重大。
一些官员觉得以河南为试点,过急过躁,暂不可行,会容易造成中州动乱。
然还不待他们开始撰写奏疏,小万历便明发御旨,确定开启河南丈田,限期一年完成。
此事,朝廷压根就没有打算公议与官员们商量。
与此同时。
在内阁的建议下,朝廷又命吏部下发了多道关于官员任命的诏令。
其一。
将巡抚河南的佥都御史孟重擢升为右副都御史,继续巡抚河南。
其二。
擢升河南右布政使郑云蓥为河南左布政使,擢升山东左参议安嘉善为河南左参政,擢升南京吏部主事徐大任为河南左参议。
其三。
命都察院老牌御史张简巡按河南。
从这一系列的官员任命,就能看出张居正雷厉风行的性格以及强硬的态度。
不出半年。
河南必然有一大批涉嫌阻挠、非议朝廷之策的官员被降职、斥逐,甚至下诏狱。
改革之事,必须霸道,必须强硬。
沈念对此甚是认可。
只要能够拿下河南,其它布政司便简单多了,距离全国统一丈量田亩、统一施行一条鞭法已经不远了。
……
当日午后。
沈念被侍讲学士申时行叫去,命他代小万历草拟:告河南宗藩书。
河南的丈田之策能贯彻落实到哪种程度,完全看河南的宗藩配合到哪种程度。
小万历特别强调,言辞必须严厉一些,要让那些宗藩感到惧怕。
当即。
沈念便依照小万历的要求,向河南境的宗藩强调,除朝廷拨赐的公田外,其余田地须尽数报官,俱听地方抚按官查勘明白,照例纳粮,若有违抗阻挠,不分宗室官宦军民,皆从重处理……
宗藩们若还像往常那样与朝廷斗智斗勇、瞒报虚报,朝廷就要动真格的了。
……
正月初九,午后,编修厅内。
沈念惬意地喝着清茶,待黄昏放衙,今年的最长假期,上元节十日假就要开始了。
从正月初十开始到正月二十日上衙,共计十日。
就在这时。
侍读学士申时行面带笑容,大步走入大厅内。
“诸位,经数位修撰、编修、检讨提请,外加今年又是春闱会试,咱翰林院的公务甚是忙碌,故而经内阁同意,翰林院将上元节假期缩短至正月十四、十五、十六三日。诸位可有异议”
编修沈一贯、黄凤翔、王懋德、公家臣、盛讷都站了起来,沈念也连忙站了起来。
沈念还不知要说什么,他前面的五人便拱手道:“下官无异议。”
说罢,大家便都坐下了。
对沈一贯五人而言,即使有假期,他们都不一定会休息。
黄凤翔、王懋德、公家臣、盛讷四人是感觉修史事务繁重,不应有歇。
沈一贯则是认为放假有碍于他的仕途进步。
沈念咽了一口唾沫,翻看起了桌上的奏疏。
他知。
申时行如此说,根本不是征求大家同意,他就是告知一下大家。
这种假期,内阁三大阁臣大概率是不怎么会休息的,六部堂官也不会休息。
外加会试临近,翰林院官员们大多数都要任同考官,自然也不会歇息十日。
申时行的脸上露出满意的笑容,双手一背,当即大步离去了。
……
近黄昏。
沈念坐上阿吉赶着的马车,在两名护卫的保护下,朝着家中赶去。
街道两侧,年味甚浓,各个酒楼茶肆几乎都处于爆满状态。
京师内的有钱人,实在是太多了。
片刻后。
沈念刚到家门口,便闻到一股肉香。
他快步走入家门,看到厨房内忙碌的母亲和刘妈以及摆放在一旁的铜锅,笑着说道:“母亲,今日是什么日子,竟要吃鹿尾暖锅”
鹿尾暖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