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2章 白狼山的殊死搏杀 三(1 / 2)
与曹军声威震耳欲聋不同,幽州骑兵静待乌桓人列阵,全军始终鸦雀无声,听到友军发出震天动静,刘珪轻蔑撇嘴看都没看一眼。
“一帮没用的娃娃,瞎喊个啥。”范方嘀咕一句,搁在以前也是要呐喊一番好鼓舞士气,到了刘珪这边发觉没用,这里的军士完全不需要。
草原物产贫瘠,与其土里刨食不如杀人抢劫,长期在草原闯荡,生死搏杀就如吃饭喝水一般家常。杀的人多了对生命漠视起来,老兵对于厮杀泰然处之,新兵也习惯了静悄悄作战,甚至现在回去住城镇房屋,心里反而不踏实。
刘珪扫视对面乌桓人的骑兵队列,看到一处笑谈一句,楼班小娃娃不成器,苏仆延是我的老朋友,寇楼敦是个实诚人,护留叶、能臣氐、难楼、乌延你们几个死心眼儿也都来了,蹋顿还真看得起在下。
等乌桓人三个万人队逐渐稳住,阎志上前半步:“沧海横流当显英雄本色,对方披甲者少,是否羽林陷阵中央突破?”
出口成章可不是阎志的本事,刘珪面带狐疑:“沧海横流当显英雄本色?谁教你讲?”
凌厉的目光盯得阎志心里发虚,低着头讷讷回应:“先前平岗城外,曹子建所言。”
刘珪歪头嘁出一声:“不着急,先陪他们玩玩。”
幽州军竖起军旗率先展开攻击,两翼骑兵迅速行动,鲜于银鲜于辅从左,田豫王门自右,两支骑兵排成密集队列徐徐向前推进,对面乌桓人马上有一万骑兵前出,也分作两队迎击。双方不约而同的选择慢速接近,逐渐加快到曲步阶段,在五十步距离各自朝两边转向。
古早骑兵行进通常分成慢走、曲步、袭步三种,骑兵作战时会按照顺序采用三种步伐,逐渐加快速度直到进入冲击阶段发动疾冲。
慢走又叫大步,是军马平常行军走路的方式,行进时能听到四个马蹄逐次落地的声音,不同种类的马走的快慢不一样,通常速度都能达到每小时十公里以上。
所谓曲步就是催马小跑,跑动中能听到马蹄有节奏的敲地两下。按照蹄印和迈步距离,可以细分成“慢点曲步”和“快步曲步”,前者给人一种慢悠悠的松弛感,速度在每小时二十公里上下;后者在奔跑时能听到震耳的风速声,时速能超过三十公里。
在进入冲击距离后,催动战马达到速度极限就是所谓袭步,冲锋阶段优良的战马每秒能冲出十五米距离。战马加上骑士半吨多重的质量,以每小时接近六十公里的速度冲击,不论刀矛全给撞碎,单凭人类自身根本无法抗衡。
骑兵交战双方都处在持续运动中,远程射击窗口全在曲步阶段,而何时发起冲击又很看重临场判断,冲早了不利于转向,冲晚了对方会拉远距离。所以骑兵强不强全看控马水平,在于能否按需掌控战马的步伐节奏。
战前还能靠发令约束,打起来相互绞杀在一起,战场四下烟尘滚滚,马蹄踏地震耳欲聋,再指望指挥官现场传令就是个笑话。控马是骑兵技术基础中的基础,刻苦训练只能解决操纵问题,临场对战还得看骑士自身的天赋。曹纯就是吃了这方面的亏,和刘琰对战总感觉反应慢一拍。
现在双方都处于曲步阶段,双方都没有贸然加速对冲,俯瞰战场四条长龙相向运动,龙头卷起大片烟尘遮挡住后方,烟尘中马蹄踏地传出有节奏的轰鸣,不时传出鸣笛尖利的声响,每一次鸣笛响过,长龙之间就会出现暴雨一样一阵接一阵的箭雨。
四条长龙在战场上划出四个大圆圈,没有战马搅动烟尘瞬间消散,待烟尘散去幽州一边没有一人落马,乌桓人一方则损失巨大,落马的乌桓骑士几乎没有能动的人。这也不能怪乌桓人没本事,队伍太分散不如幽州骑兵箭雨密集,烟尘中零星箭矢的杀伤效果很有限。
队列密集程度还只是一方面,主要还是武器质量差距太大,乌桓人所用的弓箭都是角弓或是短梢,大部分是袁绍支援的二手货,长梢弓和破甲重箭这些高端武器军阀自己都不够用,乌桓人压根就没有装备。
幽州骑兵本就擅长骑射,有铁甲护身远程交战肯定会占上风。没有长梢弓还可以拉近距离弥补,箭矢上的巨大差距就彻底没招,随着甲胄制造技术的改良和普及,汉代已经开始区分箭矢轻重。
乌桓人只有轻箭,轻木或是竹制箭杆,长度不超过70厘米,铁箭头不足50克还都被打磨成锐利的三角形,三角形箭头射击无防护的野兽很有效,可面对重甲却无奈何:箭头接触面太小碰到坚固的铁甲片瞬间变形,不是弹飞就是卡在甲胄缝里根本无法穿透。
轻箭唯一的长处就是射击距离远,但在幽州骑兵面前这唯一的优势也荡然无存,幽州骑兵身带双弓两鞬,远距离用长梢弹道稳定贯穿力大,距离拉进换短梢弓射速快杀伤力还不减。乌桓骑兵本来铁甲就不多,仅有少量铁甲还是单面甲只能护半个前胸,幽州骑兵人人十六支破甲重箭,重箭用整根硬木制作箭杆,其长度一米左右,厚实宽大的铁质箭头质量在100克以上,打磨成粗壮的铲形,只要射中便是透甲穿胸,创口还极大几乎没有生存的希望。
乌桓人咬着牙没有退却,双方休息一阵再次缓步接近,对射吃亏但是乌桓人数量多,这一次依旧距离拉近立刻转身跑开,只用弓箭远程杀伤,只是没想到幽州人突然改变战法。
乌桓人刚转身绕圈幽州骑兵直接提速,没等反应过来就撞上密集的长槊阵,乌桓骑兵长蛇一般的阵型被拦腰撞断,前队还在绕圈不清楚背后发生了什么,后队只当前面是友军卷起的烟尘,一股脑朝前冲再次迎面撞上幽州骑兵。
寇楼敦处在队伍末尾,只见眼前烟尘中冒出长槊,对方横扫过来自己就被拍落马下,坐在地上他心里还不住庆幸,还好没有挡在幽州骑兵的冲击正面。
在近代骑兵改革之前,骑兵作战都强调个人能力,不是古人脑子不够,不清楚排列成密集队形有利于冲击破阵,而是古代的人员素质和战场环境都不允许。古代生产力不发达,游牧和农耕首要是解决生存问题,讲究阵型需要长久的磨合训练,新事物还要经过战场的实地检验,没这个条件也没有这个必要。
游牧南下和农耕内战绝大多数对手都是步兵,一个骑兵足够冲垮几十个步兵,没有必要讲究密集阵型。古代游牧民族几乎全民皆兵,骑兵本就出自牧民,平时打猎就是军事训练,作战分散追击、飘忽不定,强迫他们战斗时排列成密集队形根本不现实。
农耕民族也有相同的问题,骑兵都是半路出家,能骑射就已经很了不起,密集阵型不利于观察敌情开弓发箭。此外,一条长槊不论刺杀还是挥舞都需要很大的操作空间,距离过近影响施展不说还容易伤到友军。
刘珪从起家开始时运都在骑兵,每一次都是劣势迎战以少击多,身处贫瘠的幽州四面八方全是强敌,军队扩张到极限也赶不上内地军阀一个零头,有限的资源无法正常发展,连割据一方都是妄想,想要生存只有改良骑兵战法一条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