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2章 追击东北悍匪(一百零五)(1 / 2)
刘文的分析言简意赅,和之前几位专家的分析有不少相似之处。随后,大家围绕案情的诸多细节展开了深入讨论,各抒己见。
然而,令众人意想不到的是,就在案情分析会即将结束的时候,刘文却突然提出了一个令人震惊的观点:“凶手,也有可能不是一个人!作案手法、现场痕迹等细节中,部分差异明显,很可能存在多人作案。”
这句话如同在平静的湖面投下了一颗巨石,让在场所有的人都惊愕不已。众人面面相觑,一时之间,会议室里陷入了沉默。
会议室里,灯光惨白地洒在每个人的脸上,刘文目光如炬,敏锐地扫过众人脸上惊愕的表情,丝毫没有犹豫,清了清嗓子后,声音低沉却有力地侃侃而谈:“诸位,纵观这五起案件,凶手报复杀人的意图清晰可辨。然而,这看似统一的表象下,实则暗藏玄机。先看前两起案件,案发地均在呼兰县城以外!”
刘文特意加重了“县城以外”这几个字的音量,每一个字都像是重锤,敲在众人的心上。
他的眼神中透露出一种不容置疑的笃定,显然,这绝非他一时的突发奇想,而是在无数个日夜,对着堆积如山的案件资料反复钻研,实地走访案发地后,深思熟虑得出的结论。
“再者,大家一直觉得凶手杀人后没多余动作,可别忘了,他骑走了两台自行车。这看似不起眼的举动,背后却大有文章。在贺瑞忱案件中,凶手抢来的枪支已被击落一次,正常来说,人都会有所忌惮,可他呢?居然还敢如此冒险。
而且,每一个多余动作,都大大增加了暴露的风险。大半夜的,骑着两台自行车招摇过市,怎么可能不引人注意?从杀死贺瑞忱的现场到凶手扔掉衣服的地方,足足七公里,可两台自行车却被丢弃在距离案发现场仅六公里处。
这就怪了,凶手为何放着更安全、更隐蔽的处理方式不用,偏偏要兵行险着?”刘文一边说着,一边在黑板上画出案件地点和关键线索的示意图,每一条线条都像是在勾勒凶手的行动轨迹,试图从中找出破绽。
“第三,凶手后三次作案都集中在呼兰县城内,这说明他对县城的大街小巷、居民作息都了如指掌,极有可能长期在此居住,或者曾有过长时间的活动。可前两起案件的案发地,又表明他对许堡乡以北的区域同样熟悉。
对比这两类案发地点,作案者对不同区域的熟悉程度,难道不值得我们深思吗?”刘文说到此处,停顿了一下,目光扫过会议室里的每一个人,希望自己的思路能像一把钥匙,打开众人心中的谜团。
“最后,咱们来剖析一下凶手到底是怎样的人。抛开之前提到的两种可能身份不谈,从作案手段来看,凶手手段极其残忍,对公安干警怀有深仇大恨,每一次作案都像是精心策划的复仇。
但与此同时,他又异常冷静,每当遭遇意外,总能迅速做出最明智、最有效的应对。这样心思缜密、行事果断之人,绝非一般罪犯可比。
可现实是,长达两年的时间里,我们动用了大量人力、物力进行排查,却始终未能锁定合适的嫌疑人。这不得不让我们怀疑,凶手在作案前就已经预判到我们的侦查策略,提前做了周密布置,这才一次次成功躲过我们的追查。基于此,凶手有没有可能是双人作案,甚至是多人协同作案呢?”
“我刚才所阐述的观点,并非定论。之所以提出来,是希望能帮助大家打开思路,避免陷入思维盲区。我们这次面对的对手,绝非普通的鸡鸣狗盗之徒,而是具备丰富反侦察经验、拥有极强作案能力的超级杀人狂魔。
因此,我们必须突破常规,另辟蹊径,才有希望将其绳之以法!”其实,类似的观点在之前的案情研讨中就有人提出过,但由刘文这样级别的刑侦专家郑重提出,这还是第一次。
刘文的话如同一颗重磅炸弹,在会议室内激起千层浪。众人先是一阵沉默,每个人都在消化着刘文的观点,随后纷纷展开热烈讨论。
经过一番深入探讨,最终决定暂时摒弃久攻不下的人海战术,挑选最精干的刑侦人员,组成精英专案组,从凶犯的作案逻辑和身份特征方面寻求突破。
会后,刘文特意找到张福田,提出要单独和他聊一聊。两人来到一间安静的办公室,窗外的树叶在微风中沙沙作响,仿佛也在为这起案件叹息。看着眼前这位面容憔悴、双眼布满血丝的公安局长,刘文心中不禁泛起一丝怜惜。
他语气温和地说道:“福田,我知道自案发以来,你每天都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前几天,白景富书记得知我要来呼兰,特意打电话叮嘱我,让我劝你别给自己太大压力,千万不能把身体累垮了。
我完全理解你的心情,可你我都清楚,有些案件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侦破难度极大,甚至可能成为悬案。虽说这起案件远未到那一步,但我们绝不希望案子还没破,就先失去你这样一位优秀的公安局长!”
张福田默默地点了点头,虎目之中泪光闪烁,他强忍着不让泪水落下。面对上级领导的关心与安慰,千言万语涌上心头,却又不知从何说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