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2章 全域蓝图(2 / 2)
三天后,当第一段硬化路完工时,全村老少都来围观。老里正赤脚踩在平整的路面上,突然老泪纵横:";老汉活了七十岁,没想到村里能有这样的路...";
与此同时,西岭村的水井工程也进展顺利。叶明采用";套管法";防止井壁坍塌,又设计了省力的杠杆式提水装置。当清澈的井水第一次涌出时,全村妇女围着水井又唱又跳,像过节一样热闹。
东沟村的简易学堂更富创意。叶明利用村里废弃的祠堂改建,请老秀才任教,教材则采用他亲自编写的《实用千字文》——不仅教识字,还融入农耕、卫生等实用知识。
";侯爷,娃娃们可爱上学了!";一个月后,东沟村里正来报,";连邻村的孩子都跑来听讲!";
试点成功后,";乡村五件套";如星火燎原,迅速推广到全境。叶明又适时推出";交通网计划";——修建两条横贯东西、三条纵贯南北的主干道,将各村镇连接起来。
";侯爷,这段路经过狼牙沟,地势险峻...";工房主事指着地图上一处标记。
叶明早有对策:";在这里开凿一条';之字形';盘山路,虽然多走些距离,但安全系数高。另外,";他指着几个关键节点,";这些岔路口都要立指路碑,刻上方向和距离。";
指路碑成了安阳特色。叶明设计的碑石顶部刻有不同纹饰:麦穗代表通往农田,斧头表示林业区,鱼形则是渔场方向。不识字的百姓也能轻松辨认。
随着交通改善,产业布局也随之展开。叶明根据各地特点,引导形成专业化生产区:
山区村落重点培育药材和坚果。老药农按照叶明教的";轮采法";,每年只采一部分,保证资源不枯竭。
平原村庄推广高产作物。叶明引入的";三圃轮作制";让土地利用率大增,配合新式堆肥,小麦亩产提高了四成。
河边渔村发展水产养殖。利用活水系统,渔民们在特定区域设置网箱,养殖鱼虾,收获颇丰。
城郊村落则转型手工业。一个擅长编织的村子专攻竹器,另一个盛产陶土的村子发展陶瓷业...
专业化生产带来效率提升,百姓收入肉眼可见地增长。集市上,各村的特产开始丰富起来,商贸日渐繁荣。
在推进建设的同时,叶明特别注重生态保护。他亲自划定了三处";禁采区";——两片水源林和一处湿地,立法严禁砍伐和垦荒。
";侯爷,这片林子历来是砍柴的地方,封了百姓烧什么?";一位老猎户质疑道。
叶明早有准备:";推广煤饼和改良灶台。另外,";他指着地图,";在这些次生林区实施';轮伐制';,分片砍伐,及时补种,既能取柴又不伤根本。";
老猎户抚摸着地图上那片他再熟悉不过的森林,喃喃道:";侯爷比我们更懂这片土地...";
随着时间的推移,安阳府的面貌日新月异。叶明每天奔波在各处工地,解决层出不穷的新问题:山路坡度太陡怎么办?水井遇到流沙层如何应对?学堂冬天如何保暖?
每个问题都催生新的创新。为解决学堂取暖,叶明设计了";地龙";系统——在地下砌烟道,连接灶台,热量均匀散发;为应对流沙层,工匠们发明了";沉箱法";,用木板临时固定井壁...
这天傍晚,叶明站在府城最高的钟楼上,俯瞰正在变化的安阳全境。远处,新修的道路如银线般延伸向各个村落;近处,城内的水系在夕阳下泛着金光;城墙上的凌霄花虽已凋谢,藤蔓依然顽强地攀附在墙面上,等待来年春天。
钱大有匆匆上楼:";侯爷,好消息!西岭村的水井出水后,村民们自发在周围种了一圈果树,说要建个';井园';!";
叶明微笑颔首。这就是他最希望看到的——百姓不仅享受建设成果,更能主动创造美好环境。
";还有,北山村的路修好后,有商队愿意定期去收购山货了。村民们凑钱在村口建了个货栈,叫';感恩栈';...";
";改名吧。";叶明轻声道,";叫';振兴栈';更好。告诉他们,好日子还在后头呢。";
夜幕降临,叶明回到书房,在灯下继续完善规划图。下一步,他要在各村推广改良农具,要建立粮食储备系统应对荒年,要试点农村信用合作...
桌上的图纸越堆越厚,而窗外的安阳府,正朝着图纸上的模样,一点一点地改变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