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零小说网
会员书架
首页 >现代都市 >三国:昭烈谋主,三兴炎汉 > 第227章 天枢 卧龙 凤雏,拉动天下的三驾马

第227章 天枢 卧龙 凤雏,拉动天下的三驾马(1 / 2)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

第227章天枢卧龙凤雏,拉动天下的三驾马车

却说刘备在徐州大搞“招贤大会”,竟意外遇着鼎鼎大名的水镜先生司马徽。

其不仅为自己的谋主李翊冠以“天枢”之名,更是力荐了琅琊诸葛氏。

刘备已得天枢、凤雏两颗明星,而如今的卧龙也近在咫尺。

闻说他就在驿馆中歇息,刘备说什么也得亲自前去拜谒。

关羽、张飞皆劝道:

“兄长乃朝廷车骑将军,领徐州牧。”

“若论及臣属,那诸葛孔明也该属兄长臣子才是。”

“若须他来见,兄长只需发一道征辟令便是。”

“何必亲自去请”

“况且还须等他午睡醒”

关、张有这种想法也属正常。

毕竟此时的刘备早已不比当初入徐州了。

如今的他是汉室苗裔、车骑将军、袁氏姻亲,横跨五州之地。

说是天下第一诸侯也不为过。

又何必重视一个从荆州搬回的旧族

尤其刘备早在刚入徐州时,也多是发征辟令,鲜少主动去请的。

刘备解释道:

“此前发征辟令,盖因其人不在下邳,或在别处州郡。”

“如今这位鼎鼎有名的卧龙先生,就在我的馆驿。”

“况贤弟岂不闻周文王谒姜子牙之事乎”

“文王且如此敬贤,备又怎可落于人后”

“吾当亲往相请,不可怠慢先生。”

又指关羽道:

“云长且休去,汝已是青州牧了。”

“此次招贤宴会,其实也是愚兄为贤弟举办的饯行会。”

“宴会过后,汝可收拾行囊,即刻往临淄去赴任。”

兄长……

关公还待再言,刘备只挥了挥手:

“……去罢。”

关羽一怔,旋即拱了拱手,沉声道:

“……是,遵命。”

刘备遂只带了张飞,至驿馆处去寻访孔明。

离驿馆半里之外,刘备便下马步行。

张飞忍不住笑道:

“兄长忒也小心了,隔着这么远,难道还能吵扰到那先生不成”

刘备不应,径直往前走,迎面正遇着一个十三、四岁的少年男子。

“小郎,敢问这里可是孔明先生所歇之驿馆”

刘备微微一笑,拱手一礼。

少年郎应道:

“家兄正在午睡,未请教将军是”

原来这少年郎便是诸葛家的小子诸葛均。

遇着刘备时,手里都还捧着一卷书,孜孜不倦地读着。

刘备暗暗感到惊奇,心叹果然是诸葛家出身。

“在下汉车骑将军,下邳侯,领徐州牧刘备。”

“因仰慕孔明先生之才,故专程前来拜谒。”

诸葛均闻说是刘备本人亲至,微感震惊,敛容见礼道:

“原来是刘将军,使君请稍候。”

“待吾去唤醒家兄来。”

诸葛家已举家搬回徐州琅琊了,刘备就是他们的顶头上司。

是万万得罪不得的。

“诶!不用劳烦了。”

刘备连忙攥住诸葛均的衣袂,将他拦住。

“既然先生尚在午睡,吾只在馆外等候便是了。”

“……这,那好罢。”

诸葛均虽然觉得不妥,但也不好忤逆刘备的意思。

兀自去一石案上读书去了。

刘备便手插衣袖,站在那里等候。

时正值寒冬腊月,

朔风凛凛,瑞雪霏霏。

刘备这一等,就是一个多时辰。

眼看天色都快暗了,张飞打了个哈欠,终于有些不耐烦了。

“……这先生好大的架子,竟如此傲慢。”

“如今天降大雪,兄长千金之躯,身边也没个人照应。”

“他倒好,高卧在床,推睡不起。”

“却教俺们在此顶风冒雪,吹冷气!”

刘备睨他一眼,叱道:

“弟辈若是怕冷,就先回去罢!”

张飞忙道:

“如今风雪甚紧,天寒地冻,俺也不过是恐兄长劳神罢了。”

“况那孔明纵有大才,也未必能过李先生。”

“李先生尚不见得其架子如此之大,况这孔明乎”

由于有李翊珠玉在前,深谙职场之道,极会来事儿。

以致于让张飞都产生了错觉,他认为读书人就该都像李翊这样。

腹有才华,翩翩君子,谦逊有礼。

所谓,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有李翊珠玉在前,又有许攸瓦砾在后。

使得张飞也不再迷信读书人士,认为读书人也该分成两类辩证来看。

“昔齐桓公欲见东郭野人,五返而方得一面。”

“况吾欲见大贤耶”

“而世间只有一个李子玉,更只有一个诸葛孔明。”

“益德又何必非要将二人放在一起比照”

刘备也算识人无数了,知道这人本来就是千人千面。

李翊懂职场,会来事儿,这是他的优点。

这位诸葛先生有性子,有傲气,这是他的风骨。

没有哪个谁对谁错,只是分人罢了。

张飞嘴上虽不再抱怨,但心里仍是不痛快。

又过了许久,忽见他堂上之人翻身将起。

刘备身躯下意识一抬,只见堂上之人伸了个懒腰,口中吟诗道:

“大梦谁先觉平生我自知。”

“草堂冬睡足,窗外日迟迟。”

唔……

不知为何,当听到这段诗文之后,刘备唇角竟不自觉地微微翘起。

那先生吟罢诗文,翻身问身侧童子,道:

“是否有客到来”

童子答曰:

“车骑将军,刘徐州已在馆外立候多时了。”

诸葛亮乃慌忙起身。

“何不早报!尚容更衣!”

遂转入后堂,又过半晌,方整衣冠出迎。

刘备举目视之,见诸葛亮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容貌甚伟。

身披鹤氅,迎立漫天风雪,映得更加光彩照人。

飘飘然有神仙之概。

上一次给刘备这种感觉的,还是洗净之后的李翊。

刘备乃上前主动施礼:

“汉室末胄,徐州牧刘备。”

“久闻先生大名,如雷贯耳。”

“因军务倥偬,有失拜访。”

“今闻先生已至驿馆,故特冒风雪而来。”

“得瞻道貌,实为万幸,大慰备仰慕之私。”

诸葛亮持羽扇向刘备还礼,温声笑道:

“琅琊俗人,疏懒性成。”

“竟蒙将军亲自莅临,不胜愧赧。”

二人叙礼已毕,便要入馆内交谈。

刘备又令张飞在馆外等候,张飞暗笑:

“兄长一见着名士便走不动道了。”

“他未见着李先生已有数月,今日访着孔明。”

“怕是得相谈个三天三夜才肯罢休。”

刘备与诸葛亮进了正堂,分宾主而坐,童子在旁侧献茶。

“因水镜先生力赞先生之才,故备专程前来探望。”

“还望先生曲赐教诲,备愿躬听明诲。”

诸葛亮笑道:

“李郯侯,庞士元,皆世之高士也。”

“亮乃一耕夫耳,安敢谈天下大事”

“将军有不明之处,可问此二人。”

“奈何要舍美玉,而求顽石乎”

刘备亦是弯唇笑道:

“先生休得自谦,大丈夫怀抱经世奇才,岂可困坐终老”

“况李子玉身在冀州,庞士元远赴并州。”

“备身边仍旧缺少可以早晚问策之士,还望先生以天下苍生为念。”

“开备愚鲁而赐教。”

诸葛亮乃道:

“……如此,亮愿闻将军之志。”

刘备眸中一亮,躬身告曰:

“备起身于涿郡,家道中落,不得已靠织席贩履为生。”

“彼时,山河黎庶,悉毁兵灾。”

“良知仁善,皆没战祸。”

“备不自量力,欲伸大义于天下。”

“故起兵数年,不为逞勇杀伐,只为救护苍生。”

“身边虽有志同道合者并肩,使今小有成就。”

“然备仍恨智术短浅,迄无所就。”

“惟先生开其愚而拯其厄,实为万幸!”

诸葛亮沉声分析道:

“如今将军已灭袁氏,河北大地早晚归属将军。”

“将军本以徐州首事,平琅琊臧霸之患。”

“五郡归一,百姓无不归心悦服。”

“河北乃天下之富地,今虽残坏,犹人口尚多。”

“是以将军治黄河以北,不可以不先定。”

“今已破袁谭、袁尚,若分兵先击其一,二袁儿必坐观时变。”

“以其闲勒兵收熟河北之麦,约食畜谷,一举而袁氏可破也。”

“吾料其必遁至幽州,可结辽东公孙康以擒二袁儿。”

“既破袁氏,西连并州,以马超制高干、胡虏。”

“以并州居高临下之势,威胁曹操侧翼,操不敢轻动也。”

“北方平定,两雄之势可成。”

“将军所患者,唯曹操一人耳。”

“攻灭曹操,中原可图,天下可定也!”

刘备闻言,又惊又喜,暗忖:

“竟与子玉所教我之言相同!”

李翊也力劝老刘不要再着急对外扩张了,先全力平定北方。

约食畜谷,储备军资才是上策。

所谓英雄所见略同,刘备见诸葛亮能一针见血指出目前刘备集团的症结所在。

正与李翊定下的战略方针相同。

仅这番言语,刘备已深知孔明有大才,乃避席拱手谢道:

“先生之言,顿开茅塞,使备如拨云雾而睹青天。”

“备虽名微德薄,愿先生不弃鄙贱,出山相助。”

“备当时时拱听明诲,奉先生为师。”

诸葛亮叹了口气:

“李郯侯有经纶济世之才,庞士元与吾乃是旧友,吾深知他亦为王佐之才。”

“将军有此二人辅佐,天下早晚能定。”

刘备连忙说道:

“若先生肯出山相助,乱世岂非速定,天下岂非早安”

“先生岂不念天下苍生乎”

有谁会嫌手底下人才多呢

何况随着刘备地盘得不断扩大,终是需要将自己的一些有能力的心腹派往别处去的。

那就必须有新鲜的血液注入。

此时的诸葛亮,不过二十出头罢了。

而李翊在明年就要年满三十了。

三十而立,时间过得终是太快了。

所谓江山代有才人出,

一代人才老去,终须新一代人顶上。

刘备又何尝不希望将来李翊百年之后,有人能接他的班

当然了,刘备年纪也不小了。

本身自己起兵就起得比较晚,前半生也大多蹉蹉跎跎地过去。

今年的他也四十二岁了,极有可能走在李翊前头。

尤其随着袁瑛的顺产,老刘已经久违的得到一子。

先不管他还有没有精力去生第二子,第三子。

但他现在也可以算是“老来得子”,总得为后人铺点路才行。

刘备难得遇着卧龙,说什么也要请他出山,乃起身执诸葛亮手,垂泪泣道:

“……先生不出山,如苍生何也!”

言毕,泪沾袍袖,衣襟尽湿。

孔明见其意甚诚,乃握住刘备手,说道:

“将军既不相弃,亮愿效犬马之劳。”

刘备大喜,遂命等在馆外的张飞,将备好的金麻绢帛献上。

张飞听得大哥呼喊,暗叹居然这么快就搞定了!

不过转念一想,大哥这些年没少求贤。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