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零小说网
会员书架
首页 >女频言情 >隆庆中兴 > 第641章 盐法事关天下安(六)

第641章 盐法事关天下安(六)(1 / 1)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

杨俊民听后,便问道:“那父亲的意思是帮助裕王?”

杨博说道:“此事可以帮帮裕王,但是不能把东南的盐商给得罪死了,两淮盐场不能轻易动的。”

和嘉靖的看法是一样的,杨博也认为两淮盐场是轻易动不得的,两淮盐场乃是大明盐政的压舱石,绝不可轻动,而且对于东南的盐商来说,两淮盐场可是他们的命根子,真的要是威胁到了他们在两淮盐场的利益,他们肯定会不惜一切代价反击的。

东南盐商财大气粗,一旦他们真的铁了心要反击晋商的话,不光是可以用银子买通朝廷的大批官员,更是可以利用两淮盐场给大明制造极大的麻烦,现在南倭北虏,大明已经焦头烂额了,绝对经不起这么搞的,所以千万不能把东南的盐商给逼急了。

杨博认为,利用长芦盐场的盐来恢复开中是可以的,这样也可以壮大晋商的实力,同时增加边储,但是两淮盐场现在还不能轻易动,朝廷现在对于两淮盐场的盐税银是极为依赖的,这个时候一旦东南盐商和晋商起了冲突,朝廷是绝对不会支持晋商的,所以其中的度一定要拿捏准了。

随后杨俊民就将杨博说的写成书信,待杨博过目后,派亲信家人送信到京师去。

这边王国光对于盐政的一些看法也写成了奏疏,通过朱载坖转奏给了嘉靖,嘉靖看了之后召集阁臣们,正式将盐务提到了日程上来了。其实嘉靖也是没有办法了,现在太仓无银,东南又被倭寇袭扰了,能够短时间内筹集大量银子的地方,恐怕也只有盐政了。

其实盐政,在嘉靖朝确实也是几经更易的。嘉靖十年之前,嘉靖一直力图恢复在九边纳粮开中,从嘉靖一继位,杨一清、霍韬、胡世宁等人就多次上疏,请求恢复开中法,嘉靖也认为开中法对于大明的边防极为重要,所以一直在积极的谋求恢复纳粮开中。

但是由于商屯的废弛,还有盐引的滥发,恢复开中的努力最终还是化为了泡影。嘉靖十年之后,嘉靖也对于恢复纳粮开中失去了兴趣,对于纳银开中采取了听之任之的态度。同时为了打击私盐,还采取了余盐纳银的制度。

其实嘉靖很清楚,余盐纳银无法改变内商利润大于边商的事实,未能提高边商的积极性,对开中法的恢复造成消极影响。而随着倭寇的猖獗和庚戌之变后北部边关的吃紧,朝廷财政紧缺,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朝廷采取了工本盐制度。

所谓工本盐,即盐运司先收买灶户的余盐,后与正盐搭配开中于边,实际上也是为了增加边镇的供给,但是两淮的商人们一直极为反对工本盐制度,认为工本盐是残民之法。

之前的巡盐御史就上疏称:运司积盐日多,引无所售,边商不复报纳工本,商灶两困。要求朝廷取消工本盐,现在朝廷空前缺银,盐政肯定要有所变更,重点就是告银子。

嘉靖问道:“现今太仓空虚,四方索饷之疏日日到来,尔等身为阁臣,当如何办啊?”

几位阁臣们纷纷提出了自己的想法,其实这些事情也都是老生常谈,如将部分地区的税粮暂时改征折色银,还有支用太仆寺马价银、工部节慎库存银等办法,对于盐政,当然阁臣们也有想法。

徐阶就建议增发余盐,令商人们纳银购买余盐,所得的余盐银解到太仓,用作开支。余盐银确实是现在大明盐税的主要来源,但是嘉靖对于余盐银的态度却很复杂。

弘治时期商人收买余盐主要是用来补足正额盐,也即是开中商人已经在边镇纳完粮草,拿着朝廷的支盐凭证,到盐场却无法支取的那部分食盐。

而到了嘉靖初年,盐场从灶户手中购买余盐的目的就和弘治时期大不相同。这时,大部分商人是为了另一种全新的目的奔走于各盐场收购灶户的余盐。他们购买灶户的余盐是因为他们看中了余盐有利可图,从而利用朝廷制定的允许余盐商收的宽松政策,大量地收购余盐,然后转售到行盐地方去贩卖,从中赚取利润。

说白了,余盐越多,正盐就越少,购买余盐贩卖和正盐开中相比,虽然获取同样多的盐,要交纳更多的钱。但是它不需要在边地上纳本色粮草,这样商人的负担大为减轻,而且商人在支取正盐时往往要守候多时,而余盐直接购于灶户,就不存在这个问题,也免去了商人的守支之累。相较之下,购买余盐出售比正盐风险更小,更易获利。

对此,无论是朝廷还是嘉靖,都是心知肚明的,但是朝廷卖余盐,本就是为了捞钱,在正盐无法获利的情况下,朝廷也只有大量增加余盐的销售,来弥补正盐不行所造成的盐税漏洞。

这次徐阶的建议更加激进,他建议大幅度提高余盐的价格,将之前的每引六钱,提高到每引一两,但是为了使商人能够接受这个价格,徐阶提出,改变之前的正引带余盐的销售策略。

因为之前朝廷为了保证正盐的销售,对于余盐实行带引制度,也就是盐商要想购买一引余盐,就必须等购买一引正盐才行。但是徐阶建议,这次提高引价,然后废除带引制度,商人不必购买正引,只需纳银购买余盐即可。

同时大幅度增加余盐引数,以提高余盐银的收入。淮盐原额七十二万引,正盐余盐各半,也就是各三十六万引,徐阶建议,将余盐增加到六十万引,这样的话,仅余盐银一项,就可得六十万两银子,对于太仓来说,确实是一个不小的进项。

当然,这样的后果也是很明显的,就是正盐的竞争力会更小,但是现在的嘉靖也管不得这么多了,只能先解决眼下的财政困难,在严嵩、徐阶等人的建议下,将余盐增加到六十万引,同时增加工本盐三十五万引,纳银解部。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