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零小说网
会员书架
首页 >美文同人 >各朝代围观我刷的短视频 > 第214章 勤劳又聪明的劳动人民

第214章 勤劳又聪明的劳动人民(1 / 2)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

宋淳熙二年

绍兴六年起,李清照便一直居住在临安,至今已有两年。

在绍兴六年之前,她时常作诗词,或感怀自身,或暗讽当代朝廷…

悲宋室偏安一隅,恶朝中投降派!

可是,一切都在绍兴六年发生了变化,不,准确的说,在绍兴五年就有了端倪。

绍兴五年,光幕初现,李清照还在金华。宋朝陷入金贼南下,汉人南逃的局面。朝廷只想苟活,不思北伐。

光幕现世不久,又得知了宋被蒙古所灭。当时的宋朝臣民,可谓是又惊又怕。惊的是宋没有被金人所灭,他们扛住了金人的进攻!怕的是,宋最终还是被异族所灭了。

李清照当时对于光幕频繁称呼宋为怂、送,感到愤怒。就算是光幕又如何,怎能如此嘲笑!可,随着光幕曝光了秦桧所为…而官家的做法仅是轻拿轻放后,这让李清照对当朝官家失望透顶。

之前或许还能说是官家识人不明,朝中奸臣和投降派蒙蔽圣听,因此才北伐不顺利,使自己想重回故土的愿望落空。

直到,光幕出了一期用刘禅来换赵构的视频,所有宋朝臣民才终于看清官家是怎样的人,他胆小、懦弱、包庇奸臣、以莫须有杀功臣…

绍兴六年,赵构死了,这是转折点。

宋进入幼帝登基,重臣辅政的淳熙年。

随着各路北伐军的出发,李清照时常与人作诗赞颂。常在午夜梦回之际,回到故园。

今日见光幕谈及南北之差,谈到文化发展,谈到战乱会使孤本典籍的流失。深有感触。她曾在金兵南下时,带了十五车石器文物南下,旁人劝过她丢掉这些独自逃命,但她不愿。

这些是东西不是正如光幕所说,是代表着文化的传承!

【前面咱花了两个部分讲战乱给北方带来了什么,接着开始讲对南方的影响。

伴随着北方的战乱,与之相对的便是南方的安定和繁华。表现得最为突出的便是江南地区人口剧增。

汉朝时南方不显,但在经历了上百年的时间变迁,勤劳的老百姓早就学会了因地制宜。

因为江南地区多湖泊,于是江南百姓便在湖泊中筑堤造成块的圩田(又名围田)。

宋朝的统治者并不注重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致使大量的圩田毁废。但范仲淹极为看重圩田的效用。

曾在《答手诏条陈十事》中说:“江南旧有圩田,每一圩方数十里,如大城。中有河渠,外有门闸,旱则开闸,引江水之利;潦则闭闸,拒江水之害。旱淹不及,为农美利。”

于是范仲淹的主张得到了朝廷的肯定和重视,诏令两浙地区修整圩田,并且在长江以南的地区大力推广。

值得肯定的是围湖造圩,这一举措不仅扩大了,耕地使粮食丰收,还解决了抗旱涝灾害。】

<范公治水还是有一手,提出了“浚河”“置闸”“修圩”三点。[点赞]>

<果然还得是老百姓会有办法啊,一个办法不一定适用于全国,必须得学会因地制宜。>

<是由汉代以前的围淤湖为田发展而来,堤上有涵闸,平时闭闸御水,旱时开闸放水入田,因而旱涝无虑。>

<宋朝统治者真废>

<现在开始南北异形啦>

[宋仁宗赵祯:都听范公的。]

[秦始皇帝嬴政:南方的开发该提上日程了]

[唐太宗李世民:因地制宜好啊,此句甚妙!]

宋开宝三年

赵匡胤顺利灭掉南唐后,吴越国也纳土归宋,吴越王钱俶也很积极的来到汴京城。

赵匡胤对钱俶的主动大加赞赏,时常宴请各旧国君主,而钱俶总能伴在赵匡胤身边。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