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3. “我们是不是已经习惯沉默”(2 / 2)
“接下来的两个小时,希望大家保持安静,让我们的演奏者能够从容一些。”
“李安不是什么青年演奏家,更不是什么大师,他只是一名普普通通的钢琴老师,有自己的工作岗位。”
“今天台下坐着他的学生,也坐着他学生时代的老师,坐着他的同事领导,也坐着他的好朋友。”
“他有太多的理由想弹好今天的每一首作品,前天夜里他还在练琴,第二天他还要上班。”
“今天下午我俩站在舞台上,台下空无一人,他看着观众席感慨说——我从没想过有一天能够不用花一分钱也能在一个四百人的音乐厅里开一场个人音乐会。”
“我说,这不就是我们身处的时代吗。”
“他听完笑了,与他接触的这段日子里,我几乎从没有见过他笑的这么,这么腼腆。”
傅天鸣说完最后一句话,认真的环视了一圈全场。
深深鞠了一躬。
“谢谢。”
起身之后,他关掉话筒,两步走到钢琴前,弯腰放在了放在了琴脚旁。
接着他轻轻的拍起了手,轻到四排以后的观众几乎听不见掌声,只能看到他的动作。
第一个,第二个,第三个,台下一个又一个观众抬起手,模仿着傅天鸣小心翼翼的动作。
渐渐的,一阵如清风般的掌声响起在音乐厅上空。
与十分钟前那一阵阵如雷暴的掌声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没人敢用力,生怕破坏了这一阵奇妙的气氛。
傅天鸣转身走去,接着消失在舞台上。
静默的掌声持续着,对着空有一架钢琴的舞台。
片刻。
一道黑色的身影缓缓的从后台出口轻轻的走了出来。
这道身影的出场并没有让掌声变得激烈或频率加快,但是全场的目光都聚焦到了这里。
他来了,带着清澈的目光,平静的步伐,向着舞台正中心走去。
在有的人眼里,老师来了。
在有的人眼里,学生来了。
在有的人眼里,哥们来了。
在有的人眼里,好友来了。
在有的人眼里,爱人来了。
在所有人的眼里,故事来了。
此刻停在舞台中心的李安,就像一个故事站在这里,微笑的看着台下。
每个认为自己了解他的人,在这一刻,发现自己可能没这么了解这个人。
每一个从未了解过他的人,在这一刻,仿佛都觉得自己已经彻底认识了这个人。
傅天鸣描绘的太多了,多到像是写了一本微型。
同时他也描绘的也太少了,少到人们根本就不知道接下来将会发生什么。
但值得一提的是,他的描绘已经彻底激起了观众们的好奇心。
鞠躬。
向着台下轻轻鞠下一躬,李安转身走到钢琴前坐了下来。
渐渐的,掌声落下。
再没有多一分的仪式感,李安抬手连续按下了告别第一乐章的三音程动机。
三组悦耳的音程飘起,传到了台下每个人的耳边。
仿佛除了悦耳,并没有特别之处。
没有丝毫的戏剧性与预兆,音乐就这么响起来了。
钢琴前的演奏者也并没有什么异常举止,平静的跳动着手指。
这一刻,台下已经有小部分听众被古典风格奏鸣曲式的繁杂结构搞得有些索然无味了。
但这种心理不该被责怪,不然古典音乐也不至于沦落到今天这个地步。
然而就这时,钢琴在辉煌的跑动中猛地升腾出一种振奋人心的精神力量。
娟娟溪流般的钢琴旋律忽然如大海般开阔。
震撼!
对于上一秒还因不懂而对音乐生出小觑心理的观众,这一刻在心里彻底来了一个180度大转弯。
只是一瞬,他们心中的迷雾仿佛被灯光下闪烁着璀璨之光的音律冲散。
好听!
除了好听,他们无法在心里给出再真诚的评价,不懂就是不懂。
可那奔腾向前毫无保留的执着,像是点中了他们心底里的某一处。
音乐继续向前,逐渐又回到了轻声诉说,这一次,没有人再生出其他想法。
因为他们已经被带进了贝多芬的音乐世界,他们接下来只需听着琴声,跟着演奏者的脚步,进行一场贝多芬精神世界的漫游。
除了不懂得人,剩下自然是懂的人。
如果李安第一次在演播厅奥拓大师课上演奏的告别第一乐章给人一种凝重,第二次在燕京赛场上演奏的告别给人一种神秘。
那么第三次听李安演奏的告别,林幽幽感受到了一种叙事的平实,没有细密的小句结构设计,没有贯穿一气的华贵大气,只有一种不流于表的朴素。
听到这里,林幽幽已经开始期待今天剩下的三首曲目了。
只依靠十根手指做出种种色彩变化,那个自信满满的李安仿佛在这一刻回来了。
而且变得更加凝实。
-
三十分钟的开场菜很快来到尾声。
无论懂与不懂,当李安轻轻抬起手那一刻,观众们能感受到他们的内心在耳边音乐停止刹那感到了一丝轻快。
或许就像这首曲目介绍中描述的那样,人生就是一场断舍离。
“哗——”
一阵轻柔的掌声响起,观众们仿佛已经彼此达成了一种无声的默契。
-
钢琴前,李安拿出手帕轻轻擦了擦额头上的汗水。
第一首作品还不错。
达到了他心目中的预期。
告别毕竟已经在公开舞台上演过三次,他已经得心应手。
而接下来这首作品,是他的首演。
也是大多数所偏爱的一首贝多芬钢琴作品。
悲怆奏鸣曲。
轻呼一口,待到整个大厅再度安静,观众们忽然见他的双臂高高抬起。
一瞬,现场气氛骤然紧张起来!
-
关于悲怆,李安有话想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