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0章 隋唐:黑暗的五代十国(2 / 2)
九月,群臣为赵匡胤上尊号为“应天广运仁圣文武皇帝”。
北宋平荆池后,即部署攻蜀。后蜀皇帝孟昶闻讯,欲依托川陕险要地势,严兵拒守,同时遣使约北汉共同反宋。赵匡胤获后蜀叛将赵彦韬,得知蜀军兵力部署,遂下令出兵。
十一月,赵匡胤命分兵两路:北路:忠武军节度使王全斌为西川行营前军兵马都部署,侍卫步军都指挥使崔彦进为副都部署,率步骑三万出凤州(治今陕西凤县东北风州镇),沿嘉陵江南下;东路:侍卫马军都指挥使刘廷让为副都部署,率步骑两万出归州(治今湖北秭归),溯长江西进。
两路分进合击,约期会攻成都。孟昶得知,命王昭远为北面行营都统,率兵数万北上扼守利州(治今四川广元)、剑门(今四川剑阁东北)等关隘。十二月,北路宋军占领利州。
乾德三年正月,北路军突破剑门险要,大败蜀军,俘王昭远,继占领剑阁,东路刘廷让军突破巴东咽吭夔州(今奉节东白帝),连克万州(今四川万县)、开州(今四川开县)、忠州(今四川忠县)、遂州(今四川遂宁)等地。
两路直逼成都,孟昶举城投降,后蜀灭亡。
荆湖、后蜀灭亡后,吴越国臣服,赵匡胤以右补阙王明为荆湖转运使,为南征作物资准备,赵匡胤命潭州防御使潘美为贺州道行营兵马都部署,率十州兵长驱南下,中间突破,直趋贺州,潘美声言沿贺水东取南汉国都兴王府(今广东广州),以诱歼南汉军主力。等到刘鋹派大将伍彦柔率舟师溯郁江、贺水西上增援,宋军伏击获胜,杀伍彦柔,占领贺州。
南汉都统李承渥率兵十万于莲花峰(今广东韶关)下,列象阵迎击,宋军以强弓劲弩破阵,占领韶州。
北宋大军以火攻破南汉招讨使郭崇岳六万军,继攻陷兴王府,刘鋹投降,南汉灭亡。
后主李煜,字重光,号钟山隐士、钟锋隐者、白莲居士、莲峰居士,唐元宗李璟第六子,南唐末代君主。
李煜精书法、工绘画、通音律,诗文均有一定造诣,尤以词的成就最高。李煜的词,继承了晚唐以来温庭筠、韦庄等花间派词人的传统,又受李璟、冯延巳等的影响,语言明快、形象生动、用情真挚,风格鲜明,其亡国后词作更是题材广阔,含意深沉,在晚唐五代词中别树一帜,对后世词坛影响深远。
流水落花春去也,宋太祖赵匡胤灭南汉后,李煜去除唐号,改称“江南国主”。
次年,贬损仪制,撤去金陵台殿鸱吻以示尊奉宋廷。
宋灭南汉后,南唐后主李煜表面上臣服以求自保,暗中却备战以防宋军进攻。
赵匡胤志在统一江南。经两年准备,于开宝七年九月命宣徽南院使曹彬为异州西南面行营马步军战棹都部署,偕都监潘美,统领十万大军出荆南,调吴越军出杭州(今浙江杭州)北上策应;遣王明牵制湖口(今属江西)南唐军,保障主力东进。
十月,曹彬率军顺长江东下,水陆并进,攻破池州(治今安徽贵池),占领采石(今安徽当涂北)。
十一月中旬在采石架通长江浮桥,保障大军渡江,继续向东推进。
正月初三,宋军破溧水(今属江苏),继与十万南唐军激战于秦淮河(今江苏南京西),大败南唐军,直逼江宁(今江苏南京)城。
在西路王明军和东路吴越军配合下,全歼南唐神卫军都虞侯朱令赟所率十万援军,于十一月攻破江宁,李煜投降,南唐灭亡。
李煜兵败降宋,被俘至东京,授右千牛卫上将军,封违命侯,三年后李煜死于东京,追赠太师,追封吴王。世称南唐后主、李后主,留下作品《南唐二主词》。
五代十國的局面,五代已灭,十国就剩下北汉、武平。
“先南后北”方略的“先南”部分完成,剩下来的就是北方,赵匡胤曾两次出兵进攻北汉,都因辽出兵援助,无功而返。
后主李煜投降,南唐灭亡的第二年,十月十九日夜,赵匡胤召其弟赵光义饮酒,共宿宫中;隔日赵匡胤被发现在万岁殿逝世,享年五十岁。
赵匡胤第三次进攻北汉,因其突然去世而结束,后赵光义亲自统兵,灭亡北汉。
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宣告结束,北宋完成了对全国大部的统一。
赵匡胤重视图书建设,平南唐,太子洗马吕龟祥到金陵收图书2万余卷,又收吴越图籍万卷。
广泛征集民间藏书,规定凡有献书者,视其书籍价值,如果是馆阁中没有的,就送此人到学士院试问吏理,堪任官职俱委以官职,如三礼涉弼、三传彭干、学究朱载三人献书1200余卷,都被赐以科名。
通过征集和献书,在开宝年间,官府藏书增至8万卷。
为北宋官府藏书奠定了基础。
宋太祖驾崩,赵光义继位。
即位后使用政治压力,迫使吴越王钱俶和割据漳、泉二州的陈洪进于太平兴国三年纳土归附。
宋太宗赵光义本名赵匡义,后因避其兄宋太祖名讳而改名赵光义,即位后又改名赵炅。
宋太宗赵光义两次攻辽,企图收复燕云十六州,都遭到失败,从此对辽采取守势。
在位期间,采取治国驭将方针,明显地走上了“崇文抑武”的道路,并最终构成为宋朝“祖宗家法”的重要内容。
后来,赵光义被箭伤所扰,自知将不久于人世。便就此私下询问寇凖。在寇准的支持下,终于在至道元年,赵光义三子寿王赵元侃被立为皇太子,改名赵恒。
赵光义册立太子,大赦天下,京师之人见到太子都欢呼,赵光义却闻而不悦。
后赵光义驾崩于万岁殿,时年五十九岁,在位二十二年。
皇太子赵恒登基为帝。
赵光义对辽高粱河之战、雍熙北伐均以失败告终。
两次北伐中,军粮需求量大、百姓不堪重负;幽州及其周边遭遇兵燹,军粮供给受限;军粮征调地域较广、转输难度大。军粮供应的困境限制了宋军的军事行动,相当程度上决定了赵光义两次北伐的失败。
几次边陲防线的失利、后方起义的爆发遏制了北宋进一步开辟疆土,太宗的施政也不得不转为重内虚外。
宋真宗赵恒,宋太宗赵光义第三子,母为元德皇后李氏,即位为帝后,任用李沆、吕端等为相,勤于政事,促成“咸平之治”。
——未完待续——